对于CIO们而言,现在是着手进行ERP数字化转型激动人心的时刻。
近年来,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ERP系统、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其他新兴技术的进步,正在为企业带来性能上的巨大飞跃。传统的ERP实现主要侧重于技术升级,以取代后台办公系统或作为提高效率的一种手段,而ERP数字转换则侧重于创建新的业务模型。
ERP数字化转型的潜在收益是巨大的,但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和方向,无数的技术选择可能会令人困惑和不知所措。就像传统的ERP实现一样,将技术计划和总体业务策略结合起来是成功的关键。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4.0的推行与变革,亚洲尤其是中国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区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速推动智能化的转型。
然而,在面对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的过程中,工厂企业该如何快速转型,把握核心竞争力?如何满足制造业的多样化、产品更新快的需求,创造共同价值?
制造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出台《中国制造2025》,以此作为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并明确指出智能制造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更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既然称之为“革命”,工业4.0就不仅仅是用今天我们的眼光可以去理解和把握的,必须有面向未来的思维才能真正去理解它,并把握它的脉搏。
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的,也是商业的变革,是综合的力量引发的,包括产业环境、技术进步、资本力量的效应、管理思想、商业模式的融合。
德国工业4.0平台,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深耕技术细节。一段时间以来,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人们渐渐意识到,要实现制造业数字化,除了技术驱动的自下而上的方法外,还必须通过自上而下的驱动方式。这种自上而下方法的起点是业务场景,从而衍生出很多的技术应用实例。而这些实例是获得新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以及标准化的基础。
德国工业4.0平台构建了一个“基于价值服务VBS(value-based Service)”的工业4.0子体系,已经完全向工业互联网靠拢,进行了严格的技术对标,而且重点是从业务场景层面出发。因为对于技术用户而言,这些业务场景本身已经存在而且具体化了。
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体系完备,但大而不强问题突出。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在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的背景下,必须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管理效率,重塑竞争优势,数字化转型正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需更好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解决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难点问题,切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德勤深度分析智能制造在中国制造业中的部署及特点,预测智能制造落地前景,并为相关企业提出三大策略。报告提出,企业数字化能力素质体现在其利用数据指导生产以及系统自优化的能力,借鉴国际普遍认可的工业4.0发展路径,德勤将企业智能化成熟度分为六个阶段:计算机化、连接、可视、透明、预测和自适应。随着中国两化融合和工业物联网建设等多项举措推进,制造型企业数字化能力素质显著提升,大部分企业正致力于数据纵向集成。德勤调研结果显示,81%的受访企业已完成计算机化阶段,其中41% 处于连接阶段,28%处于可视阶段,9%处于透明阶段,而预测和自适应阶段的企业各自占2%。